洗澡在古时就被称为沐浴,按当时甲骨象形文字图案来看,沐是一个人举着一个木盆,而浴则是一个人坐在一个器皿里。由此可见,在古代,沐是指洗头发,而浴则是洗身子之意。
在儒家文化盛行时,洗澡也被赋予了更深的道德文化意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汤盘铭文》里的这句便是对洗澡最简洁有力的诠释,古时洗澡不仅仅是祛除身体上的污垢,更是洗净心灵的污垢。
用什么洗澡?
也有人会疑惑,现在洗澡可以用沐浴露、沐浴盐、肥皂等,那古时候洗澡用什么呢?其实古人洗澡时使用的种类也很丰富,一般用淘米水、草木灰、澡豆、皂荚、肥珠子、香料等,更高逼格的就是用牛奶、花瓣、药材等更为高级的。用淘米水清洁东西,现在有时还能看到,澡豆是用豆粉和药沫制成的,有润滑肌肤的作用。我们今天所说的肥皂大概就是由当时的皂荚、肥珠子这两种东西的名称延伸而来,都有祛除身体污垢、洁净润肤的作用。
在哪里洗澡?
在古代,浴室称为湢[bì],浴盆则名杅[yú]。想必很多70后、80后关于小时候洗澡的记忆是,如果天气不冷,就在家里挂个浴帐,坐在澡盆里洗澡;而在天寒地冻的冬季,就去公共浴室等着排队洗澡,有些苏南地区的人家,如果家里有浴锅,就在浴锅里洗澡。
什么日子洗澡?
古时候,对洗澡的日子也是有规定的。早在先秦时代,古人便“三日一洗头,五日一沐浴”。《礼记·内则》就曾对洗澡规定为:五日则汤请浴,三日具沐。其间面垢,潘请;足垢,汤请洗。到了汉代,还出现了“休浴”,就是说官员们上了五天班之后,能专门休一天假用来洗澡。
怎样更舒适地洗澡?
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对洗澡就是严肃而认真的。洗澡若想舒服、彻底,当然是在热水池中最为理想。而这种观念也一直延续到今天,在疲劳之际用热水洗澡可算得上是人生小确幸。而更幸福的是,洗澡也不用看日子,看心情就好,除了盆浴,还能淋浴,每日一洗也几乎成为现代都市人的常态。
从古时到现代,在追求更舒适洗澡的道路上,人们也是越走越远。洗澡水不用再自己吭哧吭哧地一锅锅地烧,可以自动快速加热了,不必再像以前那样,洗澡10分钟,烧水2小时;水量充足,一次供一家人洗都没有问题,不必再猜拳争着谁先洗了;水温保持恒温,不用担心洗澡时水一会冷一会热了……还有更重要的,6楼以上的高层用户有了个性定制的人性化产品,洗澡更安全更放心,再也不用担心一氧化碳倒灌的危害了!而这一切的一切,就是观能强抗风燃气热水器带来的舒适沐浴享受,让我们洗澡完全随心所欲,岂不乐哉?
在即将到来的炎热夏季,让我们比古人还要酣畅淋漓地洗上一把热水澡,让自己享受一次健康沐浴之旅,这就是满满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