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企业资讯

曾被质疑“去国外喝汤”的海尔,如今用全球11连冠作出回应

关键字:

2020-01-10 13:56:10        作者:       来源:北国网
核心提示:不做世界打工仔,海尔创牌创出全球11 连冠

不做世界打工仔,海尔创牌创出全球11 连冠

同时,每一个区域增长的背后,不是批发,而是一台 一 台地零售出去,也就是说,每一台海尔产品的背后,都是一个有名有姓的用户。 显然,海尔智家业绩增长的根本动力,来源于各区域用户对海尔品牌的信赖与认可。

海尔20多年来坚持全球化创牌之路,全面进入了收获期,再次证明这是一条“正确的路”。也印证了宋志平对于企业坚守主业的判断:“要做好一个企业需要10到20年的时间;如果做到极致,需要30到40年的时间。”

毫无疑问,所有的数据都证明了, 海尔不仅吃上了“肉”,而且吃的还是能够支撑其长远发展的“好肉”、“精肉”。

海外奔波 20 多年,终成行业“领跑者”

分析完数据,我们再回归到战略层面上,看一看海尔一直所坚持的“自主创牌”道路与最新开启的“生态品牌战略”,又分别为其“吃肉”做出了哪些贡献。

前面提到,只有坚持“自主创牌”道路,企业才能在品牌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才能真正打造出世界级的知名品牌。而20多年前海尔走的这条不被理解的道路,如今已经开始“吃肉”,眼馋的企业也开始纷纷转型做自有品牌,开始走上海外创牌的路。

去年11月美的集团举办的股东大会上,明确提出了要推动海外市场产品结构的升级,其中一个重要抓手就是要推动贴牌向自有品牌的转换,并且首先从东盟开始。无独有偶,家电巨头格力电器也曾表示,在海外市场,只有自主品牌占比不断提升,才能真正在市场上把握话语权。

显然,在中国家电企业转型的道路上 ,海尔走过的“自主创牌”之路,多数家电企业或早或晚也都是要再走一遍的。

当中国的家电企业刚刚意识到海外创品牌的重要性时,海尔却已经走在另一条路上了——开启“生态品牌战略阶段”。也就是说,中国智能家居领域正在国内发力时,海尔集团已经开始生态品牌的全球化了。其中,海尔智家以智慧家庭生态品牌的全球化开始了新一轮的引领,这同样也引发了中国家电行业对未来发展方向的进一步思考,因为海尔战略调整背后的考量,对中国家电企业来说,其实也是共通的。

进入物联网时代的世界家电,正在告别以企业为中心的硬件比拼和市场规模竞赛,逐渐转为以用户为中心、以场景传递为内核的生态圈整合力较量,这也正是家电企业纷纷在智能家居领域布局的原因所在。

此次海尔的战略调整,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在智慧家庭生态品牌这条新赛道上加速落地,从发展成果来看, 依托自身家电全球化品牌的先行优势,可以快速实现智慧家庭生态品牌的全球化。对比可见,中国其它家电巨头还在围绕着如何全球创家电品牌引领时,海尔已经走在生态品牌全球化的赛道上了。

2001091737391194586769.jpeg

目前,海尔构建起海尔、卡萨帝、统帅、美国GE Appliances、新西兰斐雪派克、日本AQUA、意大利Candy的品牌“集团军”,以七大品牌智慧家庭的成套落地,为全球用户定制美好生活方式。

目前,海尔做品牌的实践,已经成为中国家电巨头学习的方向。譬如,都在跟着海尔做多品牌布局,跟着海尔做高端品牌、做年轻品牌、做全球化品牌。

在2019 CES上,海尔与旗下高端品牌GE Appliances同台落地的“北美版”智慧家庭,带来了专为北美人打造的6大智慧厨电套系产品。如PROFILE套系中的微波炉,可语音控制设置,用户能从任何支持与谷歌Assistant语音助手交互的设备直接与谷歌Assistant对话,彻底解放双手。

在2019IFA上,海尔、卡萨帝和Candy又同台落地“欧洲版”智慧家庭,展示了洗护、美食等多款智慧新品,搭载Simply-Fi App并根据用户使用习惯自动推荐食谱的互联烤箱、拍照即可推荐洗护方案的Rapid'ò洗衣机等互联互通的智慧产品,展现了海尔智慧家庭的全球落地能力。

毋庸置疑,在传统家电向智慧家庭转型的过程中,海尔已率先迈出了第一步,同时也为整个中国家电行业的智慧家庭建设提供了极佳的参考样本。

如果说海尔前十年的销量 冠军,是世界对海尔品牌的认可,那么从这一次的冠军开始,则是海尔向世界证明了其在建设智慧家庭生态品牌探索和实践上的成功。

结语

管理学大师柯林斯在《基业常青》一书中说道, “高瞻远瞩的公司不是在成功以后才拥有崇高的理想,才拥有一种核心理念,而是在它们还在奋力求生存时,就已经如此。”

想来,海尔又何尝不是呢?20年前,无论是外界的压力还是善意的提醒,都没有让海尔望难止步;20年后,海尔用遍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品牌覆盖、用全球10亿多用户的认可、用品牌零售量11连冠的市场成果,回应了一切的质疑与不解。




0
发表评论
更多热评文章

(1 条评论)

(1 条评论)

(1 条评论)

(5 条评论)

(2 条评论)

(2 条评论)

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170747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