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和“好不好”
记得上世纪80年代,我国的国门刚刚开启,人们的视线刚刚触及到发达国家的景象,人们对家电的认知和需求也刚刚萌动,有机会出国的人必带回家电“指标”,大家对拥有一台彩电、冰箱、洗衣机等感到无比的满足和得意(不论是国外的还是国产的)。
因当时几乎没有几个成气候的国产品牌,欧美家电品牌相比日产品牌在国内市场上动作迟缓、手段呆板,因此日产品牌家电便成了人们孜孜追逐的目标,培养了一大批对日产品牌拥趸的群体。
但仔细分析起来不难发现,尽管日产家电比国产家电品质优功能多,但那时人们对家电需求的本质是解决“有没有”的问题。
也正是这样的需求本质,催生了中国家电产业的崛起,并引发了近30年的迅猛发展,成就如今的世界级家电制造大国;
也正是这样的需求本质,使得家电企业不论什么人做、不论什么产品、不论什么品质,都能被市场消化,都能赚得盆满钵满。
也正是这样的需求本质,使得市场上的家电产品,虽琳琅满目、品牌繁多,但模仿泛滥,同质化严重。
也正是这样的需求本质,使得家电企业习惯了用量取胜、低价竞争,满足于现有成熟技术的应用,疏于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更不屑或不去挖掘新的消费需求;
也正是这样的需求本质,使得家电企业习惯了在市场开发和品牌营销等方面的急功近利和鼠目寸光。
中国家电产业前30年的发展历程中,实际面对的主要就是这样的产业环境和市场环境。
经历了若干年的“血拼”,人们的钱袋子更满了,对生活目标的追求更高了。对家电需求的本质,早已从解决 “有没有”的层面升级到了“好不好”的境界。即不但要有,还要好;不但要好,还要独特,还要有面(即好的品牌)。
遗憾的是,很多家电企业甚至包括一些航母级企业,没有及时根据消费需求本质的变化调整自己的发展模式和经营战略,导致了人们对现有产品的审美疲劳和欲望厌倦,导致了人们对外部世界“好东西”的再次眷顾,即使不排除很多人仍属懵懂和盲从。
春节期间被国人扫货的日本马桶盖、电饭锅,实际就是上述遗憾的再次体现。
这一遗憾还使得不少家电企业在全球经济不景气境况下,没有了自己的“独特”优势和“一技之长”,甚至失去了继续生存或再发展的根基,教训惨重。
好在,这些教训已被广泛关注,已被不少企业汲取。近几年已经或开始调整自己的发展模式和经营战略,其效果的体现只是时间的问题了。
“极致”、“跨界”、“用户体验”与“互联网思维”
马云、雷军、马化腾等互联网大佬的成功,催生了所谓的“互联网思维”。网络上搜到的对“互联网思维”精髓的提炼,就包括“极致”、“用户体验”、“跨界”等等。
我对此不完全认同。
难道我们以制造为主要形态的家电产业,做事做产品就不需要追求极致?开发产品就不需要考虑用户体验?技术研发就不需要跨界?答案显然不说自明的。
感谢因互联网企业的成功,把这些思维精髓提炼了出来。
在这个意义上说,互联网在这里仅仅起到了工具和催化剂作用。他促成了这些思维精髓的提炼、传播和实践。但绝不仅适用于互联网业态,而是普适于所有企业和做事的人。
为什么国人那么倾慕于发达国家的某些产品和品牌?
排除人们盲从因素外,这些产品在材料、部件、工艺、功能及整体性能等方面确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这些品牌企业确有别人难以效仿或逾越的优势。理性分析告知,原因还在于他们做企业做产品的理念和态度。
如果用追求“极致”形容他们,则不仅仅体现在对产品质量的极致追求,还体现在企业的经营理念和发展战略、产品策略和研发投入、需求挖掘和市场开发等方面对机制的追求。
追求“极致”,就不能浮躁、短视。
如上一节所述,来自饥不择食的消费需求的诱惑,对消费需求本质悄然变化的漠视或反应迟钝,很难使企业静下心来,很难让企业往前多看一步。作为企业,产生“能卖出去就好,能用就行,没必要投入太多”等等心态、思维和行为则是必然的。
引起国内家电企业的羡慕嫉妒恨的日货抢购风,能否可理解为是对我们家电产业前期粗放式发展需要付出的一种代价?能否也可理解为是对家电企业普遍性浮躁、短视,不求极致的一种报复?
请注意的是,“极致”是任何企业和做事的人追求的目标,是一个过程,没有终点。那些认为“日本企业已经把电饭锅技术发挥到极致”的说法,我不赞同。
日本电饭锅的技术和烹饪效果并不一定是最好的。
为什么国人那么热衷于购买日本的电饭锅?
不排除有人盲从,但口口相传的“好”肯定起到了决定性因素。
为什么好?“跨界”是重要原因之一。即在技术研发和产品开发中,思维在跨界行为在跨界。
我们往往会把家电产品的研究和开发,局限于机电技术范围内,这是对的,但也是不够的。比如,做电饭锅的,要研究稻米的种类、品质、产地、营养成分和致熟过程等,要研究人的心理、口感、饮食习惯、烹饪习惯等,要研究烹饪历史和灶具锅具的演变等等。
这就是跨界思维和跨界行为。有了这样的思维和行为,才可能在不断创新的机电技术基础上,创造出能让消费者感到惊奇和满足的好产品。
这种跨界思维和行为,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需要时间的积累和长期的坚持,浮躁和短视很难支撑这样的思维和行为的如愿实现。
为什么日本的“马桶盖”成为热销货?
当我们都把对“家电”的认知和需求集中在彩电、冰箱、洗衣机等品类时,日本的“马桶盖”早已在大城小镇普及开来。这源自日本家电企业对自己国民需求的挖掘和对家电概念的延伸。通过技术手段和产品,能让人们解决难言之隐,能消除健康隐患,提升生活品质。
“马桶盖”从最初单一的冲洗功能,发展到现在具有加热座圈、水温无级调节、分别适合男士和女士冲洗的双喷嘴、用不同喷水力度和节奏实现按摩、同一款“马桶盖”尽可能多的适配不同的马桶座等等。
这一切离不开上面提到的“跨界”,也离不开对“用户体验”的理解和实践。
长期形成的卖方市场习惯或有女不愁嫁的开发思维,导致了我们的家电企业往往不太注重用户的感受,回避用户的抱怨,甚至听不得批评意见。
在这样的氛围下,你的产品和技术能否做到持续进步?你的企业和品牌能有多大影响力?
为什么日本电饭锅那么贵
日本市场上的电饭锅的价格这和人民币动辄数千甚至上万,相比国产电饭锅售价高出多少倍,为什么日本的电饭锅那么贵?
本来,电饭锅最早发明于日本,80年代其技术被引入国内,并迅速形成产业化,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最早形成规模产业的家电品类之一。
没过几年,进口的日本电饭锅和在国内日资合资企业的电饭锅就被国内的民营家电企业的产品所淹没所替代,且开始了低价格竞争、低成本竞赛,至于技术进步就难以谈及,产品品质自然难以保证。这类以磁钢式温控器为主要特征的电饭锅很快演化成电烹饪器具中的低端货(甚至垃圾货)。
这样的产业环境,促使日本放弃了这类电饭锅的生产(连国内主流电饭锅企业也退出了低端电饭锅的生产),转而研发生产技术含量高、烹饪效果好的“高端”电饭锅。
其中就包括现在称为IH的电磁加热电饭锅。
IH电饭锅相比于普通电饭锅的研发经费高、技术含量高、加工难度高,原材料成本高,人工费用高。
排除物价差异因素,这是日本电饭锅价格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但了解IH电饭锅技术和工艺的人都清楚,即使如上的几个“高”,其成本/价格也不会高出几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的价格。
原因何在?不排除精妙的商业运作所做的贡献,使得日本的IH电饭锅具有了超常的附加值和商业利润。
但口口相传的一个“好”,就冲淡了所有的“高”,也正是这个“好”,招来了不差钱的国人游客的拥趸和疯狂抢购。
到底好不好?到底值不值?只有真的买了、用了的人才知道。不过请注意的是,心理学常识提示,如果你在先入为主的心理暗示(不论是自我暗示还是他人暗示)下回答一个问题或体验一件事情,你的答案或感受往往会受到这种心理暗示的左右。
但无论如何,做企业或做产品是要看市场业绩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日本IH电饭锅的是成功的,这一成功案例能带给我们的企业什么启示呢,值得玩味。